《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每一位参加自学考试的经济管理类考生都要参加的考试课程。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之一的统计学课程,既是对每一个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业务素质要求。
同时也是其它许多课程的基础,对其它课程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该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公式多,又被同学们称为第二数学,学习起来较难把握,本文在对该课程的内容体系、试卷结构分析基础上,对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试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学习该课程的方法与考试技巧,以期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
正确把握全书的内容体系结构,找出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这对于掌握全书的内容,尤其是把握和理解一些大的问题非常重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是由两大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即第一章至第七章,它讨论了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统计学基础。一次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可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四个工作阶段。教材第一章总论部分讨论了统计设计内容,主要是统计指标及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这两个工作阶段则放在第二章进行了讨论;统计分析阶段,也就是统计工作的第四个工作阶段,由于任何一种分析方法的前提是使用统计指标进行的,所以专门设置了第三章“综合指标”,该章不再是从概念和要素角度来分析指标,而是从应用的角度,对统计指标进行了考察研究,并为后续的分析方法做了准备工作。第四至七章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这部分内容的章节一般是提出要讨论的概念、种类、作用,用什么样的统计指标来刻画他们?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等。
第二部分是经济统计内容,即第八章至第十五章,它讨论了社会经济统计中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及统计核算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理论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具体应用。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程,在有了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准备以后,就要详细考察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轴心,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为框架而展开的。国民经济活动过程由生产、流通、分配和使用等四个环节所构成。在对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考察时,首先要有再生产过程的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三方面,同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考察还有宏观统计核算。《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的后几章就是按此顺序展开的,即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条件(第八章、第九章)、生产(第十章)、流通(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分配(第十三章)、国民经济效益(第十四章)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十五章)。该部分内容的章节除包括前面章节内容外,一般还增加了统计分析内容,也就是用前面所讲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有关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
二、学习方法与技巧
学习,虽然不存在什么“捷径”,但是掌握一定科学的学习方法则是非常必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以往考生的学习体会,将该课程一般的学习方法总结分述如下:
1.紧扣教材,全面学习
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来看,试题内容一般紧扣指定教材,紧密结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因此,在学习时,要紧紧以指定的教材和考试大纲为本,不偏不离;本课程考试的另一个特点是内容覆盖面广,考试内容几乎涵盖教材的每一章节,因此在学习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学习,章章计较,节节计较,不遗漏任何内容,虽然这种学习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它是自学考试学习必须的,只有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才有重点学习。
2.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该课程的特点是公式等太多,怎样有效的记住并应用是考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一般地说,初次学习要重在对问题的理解,所谓理解是指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出来,它是如何建立其计算公式或进行论述的,在整个大的问题中,它又是处于什么样的知识网络点上,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否清楚等。切忌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而不知道公式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应用条件?对于重要的公式、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和记忆。
3.既要做一定量的计算题,更要善于归纳总结。
从前面的试题结构中,我们知道,计算题目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占有30分四个题目,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个类型题答不好,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这么说,其他类型的题目尤其是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只要认真看两三遍教材,回答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也正是在整个教材中每一章的习题主要是计算题的原因,它也是由本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从历年的考题看,第二章至第十三章的内容都在计算题目中出现过,因此,每一章一定要做相应的练习,加深对有关概念和问题的理解,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练习题做得越多越好,关键是做练习题时要善于归纳,找出每种类型题的一般思路,熟练地掌握各种技巧,一味地只强调多做练习而不善于总结,则亦偏颇。
4、注意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该课程的基本问题较多,且相互联系又很密切。如基本范畴中的总体和个体、指标和标志、变量和变异等。在掌握各个概念的同时,认真对待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把总体与指标联系、把总体单位与标志联系、把变量值的变化与变异的概念联系。只有明确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才可能较好地理解与其有关的问题。以联系的观点学习还包括掌握该课程的前后内容的联系。许多前面的知识不仅有其自身的意义,它们还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例如,标准差的基本功能是反映事物间平均差异的,也就是说凡是反映事物间差异程度的就应该用标准差的范畴来描述。如果这些基本问题不清楚,则在抽样调查内容的学习中,就不清楚为什么会有抽样平均误差等;再如,综合指标这一章内容,特别是其功能和计算方法等,对后面内容的学习具有重大的影响。
5、辩证地看待重点与一般
任何的知识内容总是有重点的,在全面学习和复习中,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些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方面,它们往往是理解其它一般性问题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通常也是在考试中试卷上容易出大题或分数较多的题的地方。我们要强调的是辩证看待他们,其一、一般与重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对一般性问题的学习和掌握,就不可能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一般性问题也是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考试中也肯定会涉及到;其处理原则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复习,由于考试大纲重点不是十分地明显,每年考试的重点也不是十分突出,因此,同学们不要想当然地抓重点,重点问题,一定要在学习后,尤其是考试前进行归纳总结,要加强理解和必要的记忆。
三、《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应试技巧
结合该课程试题题目类型,略谈答题的技巧和应注意事项。
总的原则是: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去答题,答题时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切忌在某一题目中花太多的时间去钻“牛角尖”,浪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按照这样,则总是可以保证把能做的题目完成,从而保证基本的得分。只要是对课程内容基本掌握,这样的结果一般是可以通过考试的
1.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该部分的题目知识点分散,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在复习时一定要通读教材,在全面熟悉知识点的基础上,再有重点地进行复习。一般讲,单项选择较容易,应先做并保证尽量不失分,对于该类型题目只能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做题方法一般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的错误项,再排除干扰项,最后从两个备选答案中推敲出正确的答案,这将会大大提高正确回答的概率。当然,有的题目是利用同一个逻辑关系进行运算,它们的差别仅在数字上有所不同,对此问题,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其逻辑关系中的基本概念。
多项选择题,对于该类型题目,建议先根据掌握的知识做完,不要在此停留过多时间,等全部题目做完后,如有时间再仔细推敲拿不准的选项。据以往的经验,该类型的题目失分较多,因为要想给出完全正确的答案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该类型的题目上不要耗费太多的时间,更不要因为一个选项而思考半天,这样做得不偿失。做题思路:针对多项选择的要求,首先应找到两个最佳的;然后从所剩的三个中再认真推敲,看是否还有应选的备选项,在完成多项选择题时,通常要联想该题在全书中的位置,这有助于考生完整地选择答案
2.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在回答这两种类型题目时,一定要按照指定教材的表述作答,而不能按照其他方面的教科书或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考生在解释名词时一定要确切、具体、界限分明,决不可模棱两可。当然,若有的名词虽然理解,但就是想不来用什么准确的话来表述,则可以用自己正确理解的语言来描述这一概念也是最后的努力。
简答题,关键是回答要点。它与名词解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不同的是简答题要把问题的几个要点答出来。许多人总结的经验是,越是自己熟悉的题,越是可以少写、少答;对于自己不太有把握或不熟悉的题,则时间允许的话,要尽量多写多答。熟悉的问题写的都是要点,没有必要去写的很多,同一词义反复无益,只会增加失分的机会和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但不熟悉的问题则正好相反
3.计算题。对于会做的计算题一定不要失分,应适当多花一些时间认真完成,在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计算题一定要写公式,二是要按步骤完成,尽量不要省略步骤,因为答题时得分是按计算步骤给分的,三是做计算题一般要列表,列表计算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而且便于进行检查校对。而且正确的公式形式往往得分的比重较高。关于公式的选择一般是先分析、理解客观经济现象,对问题所进行的定性分析和对现象的理解基础上,然后再确定公式,再按基本的计算方法进行。一定要注意公式选择和基本的计算方法。题目类型不熟悉的计算题,要放在后面去做。
4.论述题。论述题的回答,一定要注意回想一下它是全书哪一部分、哪一章节的内容。该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做可以保证不出大的原则差错。同时论述题要求要对各要点进行必要的展开阐述。
|